我们应该都听过一个词,叫“理性饮酒”,指在适当的场合,适量地饮酒,同时,在任何不适宜的情况下都避免饮酒。这似乎是一个现代的概念,古人是这样吗?
在文艺作品里,我们经常看到文人骚客、英雄豪杰肆意酣畅饮酒的场景:如李白“饮如长鲸吸百川”,陈后主“日饮一石”,武松醉过景阳岗。还有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刘伶,终日带着酒,命人拿着铁锹跟在后面,说如果他醉死,则就地埋掉。
实际上,魏晋时代以多饮为豪举,少有节制,但到宋代之后,喝酒豪放的风气逐渐收敛。古代的人也认识到过量饮酒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,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这样描述:“若夫沉湎无度,醉以为常者,轻则致疾败行,甚则伤躯陨命,其害可甚言哉!”
作为封建社会治国安邦的正统思想,儒家讲究礼仪和道德,饮酒也是要求遵循礼仪。古代正式场合饮酒有各种繁复的礼节,还会设有监督礼仪的官员,喝酒的人不守规矩要接受惩罚,甚至可能被从宴席中赶出。孔子言:“惟酒无量,不及乱”,就是说饮酒不能乱性。《礼记•玉藻》云:“君子之饮酒也,受一爵而色洒如也,二爵而言言斯,礼已三爵而油油,以退,退则坐”,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,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,退出酒筵。所谓“三爵”,指的是适量,量足为止,后来狂饮不止的人也被称为“三爵不识”。
明朝的学者著书对饮酒的礼仪法则进行了总结,这类的书有《酒箴》《酒政》《觞政》《酒评》等。袁宏道在《觞政》里说“饮喜有节”,意思是高兴时饮酒应有节制;“饮乱宜绳约”,即饮酒乱性时,应以礼法来自律。清朝张晋寿在《酒德》中写到“量小随意,客各尽欢,宽严并济。各适其意,勿强所难”,就是款待客人时喝酒不要强人所难。
所以,古代的人其实也已经意识到酗酒可能带来的问题,从饮酒的仪礼到饮酒的量,都有礼法规矩的约束。在今天,我们对于酗酒的危害有更深刻的了解,就更应该以理性的、负责的态度来对待饮酒。(酩阅)
微信小程序搜索【酒赢教育】
了解更多酒类知识与行业资讯
注册品酒师培训
报名热线:400 808 67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