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射者中,奕者胜,觥筹交错,坐起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。”
这句诗出自宋朝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,“觥筹交错”用来形容酒杯、酒筹杂乱摆放,突出聚会时的热闹场景,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,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,今天带领大家了解“觥”这个古老的酒器。
实际上,觥的容量比一般酒杯大,后来人们也将容量大的酒器称为觥。清末史学家王国维《观堂集林·说觥》中说有盖,作为牛头形的为觥,其无盖的为匜,长久以来对觥的形状,没有正确的认识,有关的古籍图录中,也未发现有著录。
王国维认为,自宋以来,所谓者有两种,其中一浅而钜,有足而无盖,其流狭而长;另外器稍长小而深,或有足,或无足而有盖,其流侈而短,盖作牛首形,他认为后一种称为“觥”。
由此不难看出,觥最特别之处是它的造型,整体看是动物形状,头、背为盖,身为腹,四腿做足,器身布满动物饰纹,富有动感和艺术感。觥的基本样式包括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、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、虎凫合体式、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、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、椭圆体龙头盖鼓腹内隔式等。
不同的样式,在设计和纹饰上也有着不同的讲究,比如,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,器形稍高,截面椭圆形略短,圈足亦高,盖前端为象首卷鼻,后部为兽面,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,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;虎凫合体式,器体为凫形,凫颈即为凿,两翼居中,后尾延及前流,盖前端为虎头,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,造型特异……
牛形铜觥是觥的典型代表,长为19.8厘米,高为14厘米,从整体来看很像一头水牛,双眼炯炯有神,昂首注视远方,牛角微露锋芒含着自然的杀气,周身密布着各种纹饰,以云雷纹为地纹,凤鸟纹、夔龙纹、兽面纹等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主纹。这件文物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,细节之处也被刻画得非常到位,形象生动逼真,将造型设计和实用性完美融为一体。
再来看一下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兽面纹觥,通高15厘米,宽20厘米,重0.72kg,觥失盖,椭圆形体,口上有流,鋬上铸一兽首,高圈足,流、腹、足上起扉棱。通体以雷纹为地纹,饰兽面纹和夔纹,纹饰华丽,工艺精美,是难得的上佳之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觥在古代不仅是酒器,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器,用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,也象征着君臣之间的信任。《诗经·小雅·角弓》中“举觥劝侯嬴”的诗句,形容宾主间相互敬酒的场面。(来源:长江酒道)
微信小程序搜索【酒赢教育】
了解更多酒类知识与行业资讯
注册品酒师培训
报名热线:400 808 67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