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“蘸甲”礼为何要弹酒三次?

如果你去过西藏,并与藏族同胞共饮过酒,那么对上面描述的场景应该不陌生。这种饮酒习俗便是“蘸甲”,是自唐代开始盛行的敬酒之礼,通常在喝酒之前行此举来表示敬意。

“蘸甲”在西藏的发展历程,绕不开唐代与吐蕃的频繁交往。《新唐书》中《吐蕃传》记载:“唐使者始至,给事中论悉答热来议盟,大享於牙右,饭举酒行,与华制略等……”说的就是长庆二年(822年),唐朝使者前往吐蕃议盟,在吐蕃人举办的宴席之上,其实行的酒礼与唐朝的差别不大,蘸甲便是其中之一。

 

可见,唐代时“蘸甲”酒礼的影响范围,已经深入到周边的少数名族。唐代多篇文学作品中也可见“蘸甲”的身影,刘禹锡在《和乐天以镜换酒》中写到“频眉厌老终南去,蘸甲须欢便到来”;辛弃疾于《临江仙》中提及“蘸甲宝杯浓”;杜牧在《后池泛舟送王十》中描写“为君蘸甲十分饮,应见离心一倍多”;韦庄作《中酒》一诗中描述“南邻酒熟爱相招,蘸甲倾来绿满瓢”;张孜的《雪诗》中写到“暖手调金丝,蘸甲斟琼液”……

从文学作品中,也能看到蘸甲酒礼的细节,其一便是须斟满酒,南宋朱翌在《猗觉寮杂记》中:“酒斟满,捧觞必蘸甲。”为何要斟满酒呢?这与古代物质匮乏有关,古代的粮食产量并不充裕,因而用粮食酿的酒非能经常饮用之物,主人为客人斟满酒代表着待客的真诚。其二便是“蘸甲”后,敬酒之人要将杯中酒饮尽以示诚意。

有说法称,文学作品中的“蘸甲”实际上是形象的表达,因主人酒斟得满,端起酒杯时,酒水会溢出酒杯,将手指上都沾上酒,此为“蘸甲”。

 

“蘸甲”的饮酒习俗在唐宋较为流行,而后在时代的变迁中并未延续,后来只在部分少数民族中能见到身影,比如藏族、土家族等。而藏族的蘸酒之礼与其宗教信仰也有关联,藏族在蘸酒时用的左手无名指,而无名指代表着全身最清净的地方,弹酒三次则表示对天、地、神,佛、法、僧的礼敬。

虽然“蘸甲”在现代并不常见,但这一酒礼中内含的“真诚”“敬意”等都值得现今的酒礼借鉴。


 微信小程序搜索酒赢教育

了解更多酒类知识与行业资讯

注册品酒师培训

报名热线:400 808 67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