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史之最 | 最能喝的朝代是明朝吗?

 

有一种说法,我国历史上最能喝酒的朝代不是北方蒙古族统治的元朝,也不是满族人统治的清朝,而是明朝。那么,明朝为什么能压制住其他朝代,在酒风盛行这件事上脱颖而出呢?

01

官方推动是根本原因

要想酒风兴盛,首先得有政府的支持。政府让你喝,你才能喝。政府支持你开酒馆卖酒,你才能卖。明代政府在这方面做得是相当出色的。

《万历野获编补遗》记载:明朝初年,朱元璋为了彰显太平盛世,下令修建了十座酒楼,后来又增加到十六座,简称“十六楼”。它们都是专门用来供人喝酒享乐的,里面还配了乐师、酒官等加分的好玩之物,不能吸引客人都说不过去。后来,明武宗甚至自己开了家酒馆。这些都树立了支持饮酒的导向。

明代政府还放开了百姓酿酒的禁制,这是明朝在喝酒这件事上胜出的重要一环。此前,唐中叶重新实行榷酤制度,只让官方卖酒,普通人想酿酒卖被一道禁令“卡死”。两宋时期,政府对酒类的专卖制度加强,辽金亦行专卖。元代专卖之重更甚于前代。而到了明代,政府直接取消官方专卖,允许老百姓卖酒,只征收酒税。

 

因此,各地兴建起了大大小小的酿酒作坊和卖酒酒馆。“千乘之国,十室之邑,无处不有酒肆”的恢弘规模,怕是今日市面上也不过如此。也就是说,明代以外的几个重要朝代都不让百姓卖酒,自然无法形成普遍性的好酒尚酒饮酒之风。

官方带头,并大力推广,百姓自然是望风而动,社会上“吃酒”之风盛行。成书于明代的《西游记》《水浒传》和《三国演义》里,普遍提到了吃酒、喝酒甚至豪饮的场面。要说,这些著作的情节和其作者本身见识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。反推就是,作者们经常见识甚至参加各种酒局,当时酒风应该十分普及和兴盛。

02

经济快速发展是直接引擎

对普通人来说,天天喝酒,就得有钱买酒喝,没钱肯定不行。那么,明代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喝得起酒呢?

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明朝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雏形,改变了单纯的农业经济形式。这一时期,很多地方出现了手工领域的小型作坊和大工坊。也就是说,老百姓中有点小钱的可以当资本家开厂赚钱,没钱的则可以进厂打工。这样,至少比原先单纯务农时收入多了一条来源。明朝的手工业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,其庞大产量以及内外销售给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 

其次,大力奉行对外开放,外贸顺差赚得盆满钵满。受益于国力、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,明朝的海外贸易兴盛毋庸置疑。郑和下西洋更是将我国古代外交影响力推向了巅峰,引来了万国朝拜。频繁的国与国之间走动,带来了贸易量的大增。要做贸易,一方面需要老百姓生产的产品,另一方面也需要人力务工。这样,老百姓的经济来源可以说是广泛开源,家庭收入在满足生活之余,还可以留点小钱去喝酒,甚至可以进行其他消费。所以,明朝人大多是有能力消费酒的。

交通便利使物资能够快速运输和销售。要想富,先修路。这一点,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上做得相当到位。他上位后不断地修建道路、疏通运河,尤其是以京城为中心向四周修建了六条路,不仅打通了东西南北运输大动脉,而且充分辅助利用了已经建成的京杭大运河,使得水陆交通纵横。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老百姓的物资顺利外运,另一方面也以它们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个贸易圈,构建起了一张无形的商业网络。

03

生产力的发展是基础

粮食产量增加。酿酒需要基础原料,这是前提。明代的耕地面积一直很高,万历三十年,耕地面积达到最高值,为12亿2542万亩。这个数据是宋代最高值的两倍多。耕地多,意味着能种更多的粮食,加上明代还有了“一年种两季稻”的做法,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。可以说,除了饥荒年代,余年只要正常生产,粮食能够为酿酒提供足够的原材料。已经统计出来的明朝的酒类至少有50种。

 

酿酒技术普及。明朝时蒸馏酒技术成熟,从宫廷贵族到普通百姓中,很多人都能熟练使用相关技术。爱喝酒,能酿酒,有酒喝,随时能够取出酒来小酌几杯或者与亲朋痛饮,这才是酒文化真正兴起的源头。

商业意识加强。酒馆普及后,同行间的竞争也就越发激烈。受益于造纸术、纺织术的提高以及文学水平的沉淀,酒老板们在打广告做噱头上下足了功夫。把客人吸引来了,还要让客人玩得尽兴。由此,老板们就想出了各种竟风流的玩法,比如斗酒行酒令、曲水流觞、拆白道字、顶针续麻等,增加酒局的乐趣和趣味。后期,明朝还出现了《安雅堂酒令》《觞政》《醉乡酒令》等教人们熟悉酒局游戏规则和知识的书籍。

 

 微信小程序搜索酒赢教育

了解更多酒类知识与行业资讯

注册品酒师培训

报名热线:400 808 6799